元宵节的节日时间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要一部门,其发源可以追溯偶到先秦时期。你对元宵节了解几多?你知道常熟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可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不异。代表着团团聚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鄙谚有句话鸣和气生财。家庭的敦睦以及家人的团聚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何等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必然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物。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聚,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糊口的夸姣愿看。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百口团圆吃元宵。“元宵”这种食物名称,听说呈现于宋末元初,是由于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蒲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天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聚幸福的表情。说起汤圆,近代史上另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阻挡,手下巴结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鸣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塌台后,大部门地域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实在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外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佳兆,由于“灯”与“丁”谐音。暗示但愿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有身,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然。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利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氛围围,传播于良多的处所。“耍龙灯”也称“舞龙”,也鸣“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流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称遍及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演出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演出形式。“耍龙灯”的演出,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气势派头纷歧,各具特色。在艺术创作中,颠末民间艺人的不停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成长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称演出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跳舞艺术,深为泛博群众喜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流动中演出。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利如意,从而在舞狮流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夸姣意愿。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聚会会议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发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风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进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跟着释教传进中国,舞狮子的流动也输进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归的贡品。而狮舞的武艺倒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以为狮舞是五世纪时孕育发生于戎行,厥后传进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定其长短。不外,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流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承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活泼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其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演出气势派头。北派狮舞以演出“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哈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不异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形状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军人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演出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演出“文狮”为主,演出时讲求心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央,并流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差别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类柔美的招式,动作风趣滑稽。南狮流派浩瀚,有清遥、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形状差别外,尚有性格差别。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未几,但冷静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宏伟,气概不凡。灰白髯毛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宏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昔人将它看成勇敢和气力的象征,以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然。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流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看糊口吉利如意,事事安然。
5、元宵节猜字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处所都打出字谜,但愿本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安然安的。由于谜语能启迪聪明又饶有兴趣,所以传播历程中深受社会各阶级的接待。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呈现各式杂耍武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字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演出的内容。猜字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流动。字谜发源于西汉的隐语,后成长成为民间谜语,又鸣“打字谜”。据纪录,在南宋,猜字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往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耻笑,及画人物,躲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把玩簸弄行人。”这“躲头隐语”,便是谜语。开始时是功德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字谜。由于谜语能启迪聪明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接待。我国民间所孕育发生的字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字谜”又称为“灯虎”,此中用词句作谜面的鸣“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鸣“诗虎”,猜谜就鸣“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答案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民俗文化。字谜文化至今风姿不尽,出格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处所于街道闹市吊挂字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氛围越发强烈热闹。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处所平时伴侣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字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勾通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寄意奉告人们在浩瀚的民间花会中,本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竣事。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武艺演出。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年龄时已经呈现。我国最早先容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风行。演出者不单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纪录,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子缚于腿部。演出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饰演的人物有渔翁、牙婆、傻令郎、小二哥、道姑、僧人等。演出者扮相风趣,能唤起不雅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饰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脚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仙人、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活泼生动,逗笑取乐,如履平地。听说踩高跷这种形式,本来是古代报酬了收罗树上的野果为食,给本身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成长起来的一种跷技流动。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此中的两种。祭奠的要领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鸣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康健的流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元宵节除了庆祝流动外,另有崇奉性的流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介入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野,目的是驱病除灾。 跟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流动越来越多,不少处所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舟扭秧歌、打承平鼓等流动。正月十五元宵节另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掉传的民间流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此中的两种。祭奠的要领很简朴,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迎紫姑 紫姑也鸣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巨细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茅厕间猪栏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女人。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黎民们同情她、吊唁她、有些处所便呈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尚。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巨细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茅厕、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看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慰藉她,情景十分活泼,真实的反应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惟情感。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进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传说这样做,今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这项流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由于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失,人们据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
小结:中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绝不异,此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作为星座爱好者的你,如果你渴望了解更多有关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际关系的种种可能性,星座占卜网将成为你不可或缺的指南。通过“常熟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你可以轻松地获取相关生活、事业、爱情方面的指引。并深入探索星座之间的互动关系,你将更好地理解周围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标签: 民俗传说